铜死亡(Cuproptosis)是一种由铜离子(Cu²⁺)过量积累引发的、依赖于线粒体代谢的新型调节性细胞死亡(RCD)方式,于2022年由Tsvetkov等首次定义。其发生机制与已知的凋亡、铁死亡等截然不同,核心在于铜稳态失衡和线粒体毒性应激。以下从发生原因和信号通路相关蛋白两方面展开详述。
Part.1 铜死亡的发生原因
铜死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:铜稳态失衡、线粒体代谢失衡、蛋白质毒性应激,这三种条件下都可以导致铜离子积累、铜死亡的发生,代谢组学或转录组学提示相关基因有改变的时候,都可以考虑是否有铜死亡表型的发生。
1. 铜稳态失衡
·细胞内铜超载:细胞内铜离子通过转运蛋白SLC31A1(CTR1)进入细胞,经ATP7A/B排出。当铜摄入过多(如铜离子载体作用异常)或排出障碍(如ATP7A/B排铜能力异常)时,胞内铜离子发生超载,直接触发铜死亡。
·铜离子载体作用:伊利司莫(Elesclomol, ES)、双硫仑(Disulfiram, DSF)等铜离子载体可结合细胞外Cu²⁺,将其主动运输至细胞内或线粒体,加速铜积累,诱导铜死亡发生。通常作为铜死亡阳性对照组出现方案中。
2.线粒体代谢途径
·铜死亡仅发生于依赖线粒体呼吸的细胞。而高代谢活性的细胞(如癌细胞)因线粒体呼吸旺盛,发生的概率更高,对铜离子敏感性显著高于其他糖酵解主导的细胞。
·铜离子过载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:Cu²⁺与TCA循环中脂酰化(lipoylated)修饰的酶(如DLAT、PDHA1)结合,诱导其异常寡聚化,形成不溶性沉淀;另一种情况下铜离子通过芬顿反应产生活性氧(ROS),破坏铁硫簇(Fe-S)蛋白稳定性,抑制电子传递链功能。
3. 线粒体蛋白质毒性应激
·脂酰化蛋白寡聚化和Fe-S簇蛋白丢失共同引发线粒体蛋白质毒性应激,最终导致细胞膜破裂、线粒体收缩和内质网损伤。
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做不同死亡模式的时候,经常需要排除法排除其他死亡途径,铜死亡不可被凋亡抑制剂(如Z-VAD-FMK)、铁死亡抑制剂(Ferrostatin-1)或坏死性凋亡抑制剂(Necrostatin-1)阻断,仅铜螯合剂(如四硫钼酸盐)可抑制,这点设计方案的时候可以放心去除其他死亡途径的影响。
Part.2 信号通路:相关蛋白
铜死亡的核心信号通路集中于铜离子转运、线粒体代谢、线粒体蛋白毒性应激,我们已将这些蛋白及其对应的功能机制整理在下表,大家在转录组或蛋白组或其他组学中涉及以下关键蛋白,可以往这方面进行联系:
Part.3 铜死亡与疾病及治疗的关联
铜死亡相关的疾病模型并不是很多,但是比较友好的是有我们最大病理类别-肿瘤模型,大部分科室均可联系到该病种。近期神经退行性病变在国自然申请标书中热度较高,有相关方向的老师也可加以考虑。
1. 疾病关联
·癌症:高代谢肿瘤(如非小细胞肺癌、乳腺癌)对铜死亡敏感;FDX1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。
·神经退行性疾病:阿尔茨海默症中铜蓄积可诱发神经元铜死亡。
·威尔逊病(又称肝豆状核变性):ATP7B突变导致肝铜蓄积,引发肝细胞铜死亡。
2. 激活通路或回复实验策略
·铜离子载体疗法:ES或DSF-Cu²⁺复合物可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。
·靶向FDX1/DLAT:抑制FDX1或敲除DLAT可增强癌细胞耐药性。
·联合免疫治疗:铜死亡诱导剂可增强PD-1抑制剂疗效,激活抗肿瘤免疫。
Part.4 总结
铜死亡是由铜稳态失衡→线粒体Cu⁺积累→脂酰化蛋白聚集→Fe-S簇降解→蛋白质毒性应激级联反应引发的独特细胞死亡方式。其核心通路蛋白FDX1、DLAT、LIAS等已成为癌症治疗的新靶点。自2022年发现以来,关注该领域的成果其实并不是,很多模型中还未有较深的涉及,该机制近两年也必然是机制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,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先下手哦!
参考文献
1. Peter Tsvetkov, S. Coy et al. “Copper induces cell death by targeting lipoylated TCA cycle proteins.” Science;
2. 生命科学前沿:铜死亡(Cuproptosis) [2022];
3.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therapeutic landscape of copper and cuproptosis in cancer;
4.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cuproptosis and possible targets for cancer therapy;
5.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uproptosis and its relevance to atherosclerosis;
6. Cuproptosis: mechanisms and links with cancers;
7. Yu Zhou, Jing Gao. “Why not try to predict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with crucial biomarkers in cuproptosis signaling pathway?.” Frontiers in Psychiatry;
关注微信公众号